第三條 傷寒

3.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為傷寒。

此條當參照以下條文解讀,

脈陰陽俱緊與太陽病題綱,暗示脈像浮緊,且沉取亦緊,所以脈像陰陽俱緊可能有太陽病的惡寒體痛,也可以能是引起嘔逆之裡證,另外,若一人脈像陰陽俱緊且汗出屬於少陰病。

《傷寒論,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》283.病人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,此屬少陰,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

此條張石頑建議 宜附子湯加桔梗赤石脂

《傷寒論,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》

傷寒,脈陰陽俱緊,惡寒發熱,則脈欲厥。厥者,脈初來大,漸漸小,更來漸漸大,是其候也。如此者惡寒,甚者翕翕汗出,喉中痛;熱多者,目赤脈多,睛不慧,醫復發之,咽中則傷;若復下之,則兩目閉,寒多者便清穀,熱多者便膿血;若熏之,則身發黃;若熨之,則咽燥。若小便利者,可救之;小便難者,為危殆。

 

《傷寒論,辨脈法第一》

寸口脈陰陽俱緊者,法當清邪中於上焦,濁邪中於下焦。清邪中上,名曰潔也;濁邪中下,名曰渾也。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,表氣微虛,裏氣不守,故使邪中於陰也。陽中於邪,必發熱、頭痛、項強、頸攣、腰痛、脛酸。所為陽中霧露之氣,故曰清邪中上,濁邪中下。陰氣為慄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,表氣微虛,裏氣微急,三焦相溷,內外不通。上焦怫鬱,藏氣相熏,口爛食斷也。中焦不治,胃氣上衝,脾氣不轉,胃中為濁,榮衛不通,血凝不流。若衛氣前通者,小便赤黃,與熱相搏,因熱作使,遊於經絡,出入藏府,熱氣所過,則為癰膿。若陰氣前通者,陽氣厥微,陰無所使,客氣內入,嚏而出之,聲嗢咽塞,寒厥相逐,為熱所擁,血凝自下,狀如豚肝。陰陽俱厥,脾氣孤弱,五液注下,下焦不闔,清便下重,令便數難,臍築湫痛,命將難全。

脈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踡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胎滑,勿妄治也。到七日已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;或到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者,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必欲嘔也;腹內痛者,必欲利也。

脈陰陽俱緊,至於吐利,其脈獨不解,緊去人安,此為欲解。若脈遲至六七日,不欲食,此為晚發,水停故也,為未解;食自可者,為欲解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