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桂枝類方導論
我們選取以桂枝命名的桂枝湯類方約20個方左右。傷寒論中有桂枝的方劑佔44個,可以說只要通曉含桂枝的方劑就可以讀懂一半傷寒論。我們會把方劑辨證重點放在舌、脈、腹診。
桂枝湯
1.【脈象】浮緩 手指輕輕按壓脈管就可以有感覺,並不頂指,輕輕一按就消失,與麻黃湯浮而有力脈頂指象不一樣。

2. 【腹證】濕潤感,湯本求真認為多右側腹直肌略拘攣,其餘腹部肌肉柔軟,腹肌薄而白。

3.【外證】桂枝湯證的外觀可說是男的帥,女的正。多為花美男與文弱書生型,女性膚白貌美大長腿,皮膚稚嫩甚至可見血絲,臉較骨感,聲音柔和。此類個性常歸納為心性質,頭腦甚好,敏感情緒化愛面子。

4.【舌像】多淡潤、胎薄白
5.【症狀】惡寒、惡風、發熱,鼻鳴乾嘔、頭痛,汗出、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病常自汗出者。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 。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。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。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。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。脈浮虛者,宜發汗
【名家經驗】
- 口渴改用:瓜婁桂枝湯
- 喉嚨痛:加桔梗2-3錢含排膿散與排膿湯,吉益東洞。
- 喉痛咳嗽:加半夏即含半夏散及湯,湯本求真。
腹滿 去芍藥加 厚朴枳實 為 厚朴七物湯去大黃
【條文】
- 12.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,熱自發。陰弱者,汗自出。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
- 13.太陽病,頭痛,發熱,汗出,惡風,桂枝湯主之。
- ☆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,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- 15.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,方用前法;若不上衝者,不得與之。
- 17.若酒客病,不可與桂枝湯,得之則嘔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- 18.喘家作,桂枝湯加厚朴、杏子佳。
- 19.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也
- 24.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- 25.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,如前法。若形似瘧,一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- 26.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- 28.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
- 42.太陽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
- 44.太陽病,外證未解,不可下也。下之為逆,欲解外者,宜桂枝湯。
- 45.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。
- 53.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,榮氣和者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。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復發其汗,榮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。
- 54.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則愈,宜桂枝湯。
- 56.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;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裏,仍在表也,當須發汗,若頭痛者,必衄,宜桂枝湯。
- 57.傷寒發汗已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
- 63.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- 91.傷寒,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裏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裏宜四逆湯,救表宜桂枝湯。
- 95.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,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
- 234.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- 240.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宜下之;脈浮虛者,宜發汗。下之,與大承氣湯;發汗,宜桂枝湯。
- 276.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- 372.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;溫里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
- 387.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
- 下利後,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發汗。
《金匱.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》
- 1.師曰: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。方見下利中。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;設有醫治逆者,卻一月加吐下者,則絕之。
- 8.產後風,續之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,雖久,陽旦證續在耳,可與陽旦湯。即桂枝湯,方見下利中。
- 《金匱.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》
- 36.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裏,乃攻其表。溫裏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
7.【組成】
桂枝湯方
桂枝三兩,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,炙 生薑三兩,切 大棗十二枚,擘
右五味,㕮咀三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。服已須臾,歠熱稀粥一升餘,以助藥力。溫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後服,不必盡劑。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。又不汗,後服小促其間,半日許令三服盡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時觀之,服一劑盡,病證猶在者,更作服,若不汗出,乃服至二、三劑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麵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